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学院共组织申报525个项目,首次实现2023级本科生全员参与,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荣获省级铜奖3项,校级金奖5项、银奖5项、铜奖9项、优秀奖36项,学院同时获得校级“优秀组织奖”。
自大赛启动以来,学院精心组织,积极动员师生参与,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家指导、开展项目培育等多种形式,为参赛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各参赛项目充分结合中医药特色,将传统理论与现代创新相融合,展现了中药学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次获奖彰显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显著成效。学院将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附:省赛铜奖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紫”气东来——科技赋能紫苏全产业链创新引领者
参赛组别:高教主赛道
项目负责人:陆敏婷
项目成员:张宇轩、关炜琳、吴端、马建伟、王鑫和、陈佳雯、肖燊、武亚民、江珮瑜、钟嘉怡、张威、金斌、朱宇、罗文荣
指导老师:沈奇、张娟、王建刚、苏炳洪、胡彩
项目简介:项目团队针对紫苏产业资源混乱、品种混杂和加工粗放等问题,历经十余年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通过培育紫苏优良品种、制定标准规范及开发高值产品,全面提升产业价值。团队运用杂交定向育种技术选育新品种,因地制宜制定栽培标准,提高综合效益。聚焦古籍中“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记载,借助大数据网络药理学预测紫苏功能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提取技术从自主品种中高效获取活性成分。研究首次揭示紫苏活性成分可通过提升线粒体功能、促进NAD+生成以延缓衰老。团队依据中医组方和营养复配原则设计功能产品,经志愿者评价证实其在延缓衰老、抗疲劳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最终通过创新驱动与科技赋能,构建了从品种到产品的系列成果。

团队合照
项目名称:南药先锋——道地南药新质赋能,乡村振兴致富良方
参赛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项目负责人:徐瑞婷
项目成员:程宵、万力戈、吴水琴、苏思潼、梁丽华、薛江新、陈梓倩、郭焜、冯丽琼、柳凤凤、聂雨辰、甘明坤、葛晓瑾、孔维仪
指导老师:陈立凯、詹若挺、胡彩、王建刚、骆贞辉
项目简介:南药先锋团队响应国家中医药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广藿香为示范载体,构建覆盖“种质选育-生态种植-数字追溯”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实现多项突破:解析道地药效成分合成机理,建立分子辅助育种技术,选育首个道地与大宗南药新品种“粤藿1号”;首创橡胶南药、药果套种、药粮轮作等8种生态模式;建立GAP标准全链条追溯系统;参与共建岭南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与广东省种业创新园。现已将技术体系复制至岗梅、芡实、五指毛桃、紫苏等道地南药品种,在广东13个县市推广生态种植5000余亩,并与广药集团、华润三九等20余家药企达成合作,实践团队获评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首批示范项目并获得国家级表彰。

团队合照
项目名称:春砂行者——阳春砂产业科技兴农的攻坚者
参赛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项目负责人:钟子充
项目成员:梁茵琳、张惜敏、靳雅茹、邹桐芃、何森阳、黄俊滔、黎裕颖、黄蓉、葛昱辰、梅湘婕、郭栩廷、王钰佳、周静、向艳
指导老师:严萍、白云龙、崔静、何国振
项目简介:春砂行者项目团队立足阳春砂这一特色南药资源,以科技兴农、产业富民为核心使命,直面产业痛点,系统性地开展阳春砂产业的科技攻关与推广实践。项目通过“良种+良法+良人”三管齐下模式,致力于突破制约阳春砂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团队的核心工作聚焦于种质资源创新与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构建。成功建立了高标准的阳春砂种质资源圃与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编制操作手册、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高效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使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种植户,显著提升了区域阳春砂种植的科技水平。

团队合照
撰稿:胡彩  审核:王建刚